(芭莳圈扫文组 林深见鹿 9.1 分 书评推文)我与前女友在高中同学聚会中重逢,得知她已嫁为人妇且育有一女,几天之后,她却给我打来电话,拜托我帮她一件事,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个人知晓——一起去一座房屋,那座似乎在一瞬间死去的白屋,寻找她丢失了的儿时记忆……
当真相近在眼前,你已经预感到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悲伤,会给你的身心带来深远的影响,你会选择避而不谈,还是直面难以承受的痛楚?
悬疑推理线的推进,在逐渐揭示真相的同时,也碎片化地闪回了两人儿时和高中的生活经历,人设逐渐丰满起来。具体的因为涉及到悬疑就不剧透了,否则影响观看效果。
虽然悬疑推理场景范围有限,只发生在那栋诡异的白屋内,但信息量并不稀少。屋子奇怪的入口,房间内井然有序的布置,时间仿佛就定格在某个瞬间,忽然在那一瞬死去了。这间屋子是父亲死后留下的,大约有些年头了,种种怪异和违和感,引发了主角从房屋出来再准备开车回去中途一次又一次的回头。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也一层层被拨开……
东野圭吾这篇文章主题聚焦家庭和育儿,真相大白后令人惋惜扼腕的同时也发人深省。有句话非常触动人心,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儿时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的人,长大之后为人父母,也不懂如何去爱孩子。”生理基因可以遗传,爱与不会爱也可以遗传,或许,我们从原生家庭那里学来的,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要多得多。
世界上没有父母资格证。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又有多少人合格,这些都是想当模糊的。面对父母,孩子当然没有打分的权利,只能将自己的种种不开心写在日记本里,又害怕被他人窥视。
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具体有哪些表现,和有条件的爱又有什么区别,如果细究的话,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有条件的爱。
流行语“工具人”或许也反映着社会现实时代特征,多少时候,我们把他人看做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被他人这样异化着?如果“工具”我们的是父母,我们又当如何?当父母过度与我们共生,侵占我们的边界,把我们的成就当做他们的战利品——都是我教女(子)有方,将我们的失败当做他们的耻辱碑——恨不得没生我们这个女儿(儿子),我们又当做何感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来自父母的期望像一座五指山,威压着“孙猴子们”小小的身躯。孩童与父母之间的寓言意象,如同渺小的我们面前矗立的两尊巨大的佛像,他们身形庞大,太阳一出来,阴影便朝我们兜头盖去。
或许有的人出生不久便已经实现了父母的期望,或许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曾实现过,这难道就意味着前者晋升为成功人士,后者就沦为残次品吗?
如果推着搡着我们走的,除了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呢?
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正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是谁?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男女主便是在迷茫懵懂时期相遇相知,正是两人的相似处境将两颗同病相怜的心拉进了距离。
氛围微恐,背后的故事,还是亲自探一探更为深刻。
所评书籍:《从前我死去的家》作者:东野圭吾
阅读提示:在线看正版小说请关注公众号:小芭推书!芭莳圈不提供资源,请大家支持正版!PS:近期盗版猖獗,“芭莳圈”原创书评和书单,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若强盗行径,天地宇宙可鉴,视违规转载方(+胡乱攻击方)默认将这辈子的所有好运归芭莳圈站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