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莳圈扫文组 凯旋 9.5分 书评推文)中国版史密斯夫妇,现代版的倾城之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别开生面的逃亡之旅!

故事情节曲折紧张,高潮迭起,惊险刺激,让人不由自主跟随剧情心跳起伏,血脉贲张。整篇文章着眼于国际关系的大格局,立意高远,纵横中外,谈古论今,集国际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科技枪战谍战网战于一体,演绎了一对强势男女之间势均力敌不同寻常的爱情。

故事的起因是一个神秘的U盘,为了得到它,美国情报机构不择手段,先是发动了土耳其机场暴乱,后来为了追捕甚至摧毁这两人,在巴黎市中心旅游地制造恐怖袭击,悬赏一万欧元给吉普赛地下组织,把动乱做为狩猎场;在意大利煽动罗马难民营骚乱演变成恐怖袭击;在开罗甚至发了三枚导弹,引发军队叛变政府动荡;最后发了苏丹北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赏金令500万美元;总共花了一亿美元,死了20个特工,最后仍是无果而终。有趣的是,作者始终没有揭开谜底,这个U盘到底装的什么东西,到底是哪儿来的,而是任由读者根据国际热点自行对号(猜测)。

男主傅展,国际服装公司的合伙人,副总裁;女主李竺,大明星的资深经纪人,都是传说中的高级金领,社会精英。两人之前在商场上过招,都把对方视为死对头那种。在异国机场转机时的偶然相遇,因一同躲避机场暴乱,得了这个来历不明的U盘,从此陷入了无穷尽的被追杀中。

两个主角都塑造地非常成功,有特别的魅力,个性突出,不落俗套,男智慧女勇猛,珠联璧合,堪称绝配。

傅展,熟悉欧洲历史,见闻广博,无所不知,对欧洲每个城市似乎都能来去自如,总是给李竺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请她吃正宗的“歌剧院景法式瑰宝特色风情豪华大餐”,实际上是盘腿坐在歌剧院对面路边啃面包,那段写的真的又搞笑又有气氛,让我们看到一个贱兮兮又可爱的痞子傅;他带她进入罗马市中心的叙利亚难民营,说的好似去“万神殿景观野外风味Villa”;在骚乱发生时,领着她打开街角的窨井盖,来到了“世界上最宽广高大”的巴黎地下水道。由此可见作者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幽默,以至于最后两人在沙漠迷路了,居然标题为“阿拉伯风情沙漠夜宿”。

最浪漫的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街头一吻,前途莫测,他还非要带她去吃一下佛罗伦萨最棒的冰淇淋,为此两人负重步行辛苦地走了两公里的路,把李竺搞得几近崩溃,可是他说出来的一句话,一个吻,瞬间让一切变得不一样。这一段把两人对未来的悲凉,渺茫的前程,内心的彷徨和只想抓住眼前,写的让人感动身受。

这是他俩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吻:“生命在很多时刻会臻入巅峰,喋血街头的生死瞬间,观赏到艺术品的那心灵震撼的一刻,美味的冰淇淋入口的那一秒---还有,在人海中辨识出,不受外表束缚,那一刻最纯粹的心动。”

他对欧洲历史了如指掌,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讲起故事来刻薄又风趣,讲起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都如生动的课堂,而且还有着神鬼莫测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一路上各种怪点子鬼主意层出不穷,还偏偏就能应付美国人高科技的追踪系统,飞机不行就开游艇,海路不通就上火车,火车被围就跳火车,汽车被堵就撞汽车,沙漠里敢摸黑开吉普,能骗黑客的密码,还会用六分仪计算经纬,简直是如007般无所不能。同时,他也非常强势霸道,充满了掌控欲,驱动力几乎完美。。。

女主李竺,也是个神人,吵个架,出去抽个烟的工夫居然搞回来一辆私车,还幽默地说“散个步搞点夜宵回来”;捏人颈动脉,开枪时的冷静异常,杀人干净利落,而且享受那种肾上腺素如醇酒般泵入血液的感觉,第一次用手枪杀人就能一枪爆头,巴黎下水道里摸黑连着干掉俩小混混儿,都是一枪毙命;最后在苏丹更是以一人之力灭掉了一队二十几个非洲沙匪,堪称女神!最飒的那段是与特工头子K正面刚:就像是一把犀利的长剑,摒弃了所有人性中的恐惧与犹疑——只要有一丝害怕都做不到。

故事轮流从美国特工捕猎者的角度和两人逃亡的角度展开,如电影般的质感,切换自如,让读者对故事走向有大概的预判,但又恰到好处地留些悬念,把紧张的那根弦一直吊在那里。美国强大的棱镜系统可以通过卫星和摄像头监控到两人的一举一动,可是摄像头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覆盖,再加上技术问题,还有派出人员到现场行动导致的时间差,让美国特工往往以为稳操胜券,到头来却损兵折将,让傅李二人一次次逃出了视线。这种强大的反差和讽刺,也给故事增添了不少的喜剧效应。

东方快车上的故事,让人很有一种进入阿加莎的老式电影的氛围,傅周两人如同史密斯夫妇附体,展开了精湛演技,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判断黑客组织的密探,美国特工。最主要的看点是李竺,不愧是王牌经纪人,在娱乐圈混过的,演起戏来,真真假假,把自认精明的美国特工哄得团团转。两人之间的打情骂俏,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做戏,还是心里真实的想法:她调侃他是坏小孩,上帝爱坏小孩;他也承认她有时候的确有着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魅力。

为了躲避美国的监控定位,两人的史密斯夫妇简直是扮得信手拈来,忽而日裔美国人,忽而台湾小情侣,还有扮成两个长袍加深的叙利亚女难民,最玄的是居然扮成超重的中年白人夫妇,整个故事充满了喜剧色彩。最最最搞笑就是两人在意大利佬乔瓦尼面前演私奔的那场戏,简直让人笑出鹅叫!

逃亡的高潮之一就是意大利托斯卡纳乡间路上生死时速般的追车大战,在特工的角度倒数3分钟的围追堵截的惊险背景之下,在200迈的汽车上,两人不得已在车上脱掉伪装的假体,表演换装大戏,高速裸奔,两人珠联璧合创造了引爆大卡车造成连环车祸却在分秒中逃生的奇迹,简直看的人心跳加速,血脉喷张,如同好莱坞大戏般惊心动魄!再加上换装的元素,两人的对话又非常地搞笑,紧张刺激幽默诙谐。

作者深谙语言艺术,人物对白堪称一绝,各种对话描写地非常生动,真实接地气,又非常符合人物形象,看起来就好像在看电影。

撞车前几秒两人的对话:

“如果能活下来,你想干什么?”

“你想干什么我就想干什么!”

“干你。”

“可以。”

。。。

哇! 这段惊心动魄的追车戏写的真是爽爆了,完全有好莱坞大片末路狂花的感觉!

之后谷仓中两人如孩童般互相喷水,激情,更是给故事增添了一抹绚丽的浪漫色彩。

一路行来,熟男熟女,朝夕相处,傅展和李竺的关系也是必然地发生了变化。可是作者没有落入俗套把两人一开始就摆在恋爱的角色中,而是非常现实地描写两人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却不得不搭伙逃难,对立嫌弃互相猜疑, 一开始他只把她当作服从者,保持绝对的权威,因着躲进女厕所之事对她有少少迁怒,嘲笑她对斯德哥尔摩患者的怜悯,即使是在月光美酒下,产生了微妙的一丝丝暧昧,马上连自己都鄙夷嫌弃,为了惩罚自己的愚念(欲念),傅展决定今晚多看几章圣经--我看到这里忍不住偷笑。

她则一直质疑他不该拿走U盘惹祸上身,他曾经不想带她走,他以为她是逃命的累赘,直到看到她的神枪,那是心境,素质,越复杂越冷静,至此才把她当成拍档。

开始两人的交谈对话很有距离,彼此试探,作者文笔生动幽默,就是斗嘴,也写得非常搞笑,女主长的瘦小的小白花样子,随性起来开口就是“我艹”,她的直觉非常敏感,明明完全没有谍战经验,可是往往对局势的预测惊人的准确,让男主不得不禁止她张开“乌鸦嘴”。

几经生死之后,她和傅展的关系则是在迅速地变化,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南辕北辙,但是从整个旅途来说,两人多次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彼此的心灵还是越走越近,从开始的相看两厌,惺惺作态,到拌嘴吵架,互开玩笑,到温柔坦诚的对话,询问对方的过去,探讨国家利益和人的信仰这样高层次的话题,到最终承诺一起活着回家,一起吃糖火烧,作者的描写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浪漫有趣,又现实残酷。

傅展发现她是一个好的谈天对象,她总是能get 到他的点,两人的心灵慢慢相同,走遍世界,我们看到的艺术品和奇迹建筑多数都是信仰的凝结---这也是它们之所以相似的原因。而这两个人之所以能一起走到最后,也是因为相似的信仰,相信这世界可以变得好一点,虽然嘴上都不承认,这一路上那么多生死关头,但凡有一次两人意见相左,这俩人早就分道扬镳了。

李竺,真的是值得赞叹的女子,她深深知道自己能够被留下而不做拖累,是因为她的求生能力和战斗能力,神枪手的本事震撼了傅,而不是什么女性魅力,所以她一路都在以战斗伙伴的身份去考量自己同傅展的关系,一旦发现有情感因素就马上自我纠正,避免爱上这个无情冷酷的男人。她告诫自己,他只差一点点就要放弃她,傅展对她所有的特别都是她自己努力挣回来的,他不喜欢她的本质,只喜欢她的能力。

可是到后来,她还是忍不住说你是一个不懂回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爱上了他:有时候李竺总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傅展的本质,但下一秒她又感到自己很难理解这个莫测的男人。他是如此强大,绝不会对现实皱眉,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投降,他悲观冷静,愤世嫉俗,又有那么一丝血性,让她如此着迷,尽管她一再告诫自己还是不由自主被他吸引。
“他们都不是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人,也不会为了爱情而做选择,他们各有各的烦恼,爱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这条生死路上相伴的旅人, 和战友。”

在整个感情中,李竺可以说是先意识到了, 她屡次询问他心中的信仰,她慢慢了解他的软弱,他的动摇的迷茫的信仰,却让她的心一下柔软起来,她理解了他为什么要上传文档,她为他一点点人性的表现,而感到由衷的温暖。

李竺握住傅展的手,看着他清晰坚定地说,“这已经很好了——你已经很好了。”

傅展像是吓了一跳,有那么一瞬间,他回望她的眼神软弱动摇,甚至充满了心虚。

看透了还能去爱,这是极伟大的情感,李竺就是这么强大的女子,她值得一份厚重的爱情。

虽说不是纯言情小说,但整个逃亡故事中到处弥漫着该死的浪漫,那种倾城之恋的感觉让人着迷,而且激情戏也写的超级棒!

其中详细描写了他俩之间三场特别的情事。第一次是在东方列车的车厢里,从假戏到真做,只要一个眼神,一秒的时间,一句对话,四个小时够了还是不够,原本李竺以为自己喜好温柔的情爱,可是强势的傅展给她带来的是温柔的相反,两人都变得失控,用掠夺的凶狠,来宣泄逃亡一路以来压力和情绪,激情过后得到片刻的纯粹,放松,与满足,肌肤相亲相拥而眠却没有温柔与爱意,作者把这种矛盾的凌乱的场面写的生动逼真,让人百感交集。

如同那句名言,男女之间的矛盾没有什么是一场情爱搞不定的,如果一场不行,就再来一场。身体的坦诚,让他俩开始学会心灵坦诚:李竺会承认自己一小片脆弱丑陋的自我;傅展会为自己隐瞒了家族的势力而举手扮狗狗脸。有一段写李竺做了一件一直以来都很想做的事,恶狠狠地咬了他手臂一口,哈,像不像赵敏与张无忌。。。巴黎歌剧院广场夕阳里灿烂的相对一笑,是发自内心,可是谁也不愿承诺,他们被迫相依为命,那些拥抱只是患难之情,还是浓厚到值得持续下去,谁也不愿去给答案,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复杂,这段把两人的犹豫,欲说还休,写的如此逼真,现实。

第二场谷仓里的情事,则是到了登封造极的美好,两人经历了阿尔卑斯山月夜下的谈心,讨论过人生的信仰和艺术,人性与神,彼此皆心有戚戚焉,更加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看过彼此灰头土脸的样子,开过玩笑翻过白眼,吃过冰淇淋接过吻,有过她是肌肉他是大脑的完美配合,杀过人比过战绩,还“被迫”合演了一场私奔的戏码,心照不宣,一触即发;加上刚刚从连环车祸的追杀下九死一生,暂时无所顾忌,释放死里逃生的压力,感觉全世界只有两人,只有彼此,写的唯美又激情,那种感觉超越所有经验,遵从本能的释放激情,如此完美又如此失控,他们已经失控的甚至不再恐惧失控。

倦极将睡时的呓语和额头一吻最是能袒露人的内心:

“去哪儿?”

“哪儿也不去”“真的,就在这儿,哪也不去”“就在这儿,和你一起”。

第三次是浩瀚沙漠里月光下的那一场,两人心意相通,同过生死,又知道彼此心意,明明知道彼此都不是为爱付出的人,爱情也决定不了他们的选择,但她,也逐渐学会凭直觉行事,死亡都无所惧了,即使没有明天也无所谓,“没关系的”,她先向他伸出手,他在她回收时反按住,“温暖的指尖压在微凉的手背上,像是拨开棉花,滴下进心里的一滴蜜糖”。

双目凝视,久到地老天荒,星斗横移,眼底倒映着寂静星海,只有彼此的心跳:

他问“想做吗?”, 其实心里想说的是“可以爱你吗”。。。

这一次,两人一反常态,青涩而紧张,退缩着不敢亲吻,为什么,因为在乎啊,因为心中有爱,反而让他们却都像第一次品尝个中滋味一样,感觉“脆弱而又赤裸”,就像是禁地被探入,一触即痛。

“这感觉依然是好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正因为从未有人触及,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让人魂飞魄散,那感觉像是连着心,让人无缘无故,边做边哭,这泪水像是能治愈人世间一切顽疾,它流过被荆棘划破的指尖,带来微疼,但也促进了它结痂痊愈。” 然后,第一次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两人相拥而眠。

一路逃亡,每一次生死抉择都是对人性的考验:两人同时跟两方势力周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敌暗我明,面对各路对手,是硬干还是怀柔,是金钱诱惑还是武力威慑,是讲世界和平正义还是谈感情纠葛,是杀还是放,是理智占上风斩草除根还是怀着仁义恻隐之心,都写的非常之生动合理,给足了悬念,又引人思考。李竺一次又一次陷入了两难之中,在土耳其留下小店老板的性命,结果引来了追兵,杀了帮助他们跑路的伙计;在意大利乡下,放了特工H还说动他反水,结果借他打破了黑客组织的控制和俄罗斯插手,还挑起了美国方面的猜疑内讧;在开罗死人城导弹轰炸前最后一刻救了黑客亚当一命,得到了一瓶水,一条去苏丹的路,但同时也被美国人发现了行踪。而最后,面对五百万赏金各路人的选择,更是对人性最好的诠释, 永远不要在五百万前指望人性。

也许李竺决定救人的瞬间只是凭着本能,但是在走过了大半个世界,经历过那么多猜疑、算计、不公与阴谋以后,在那一瞬间依然涌现的人性本能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傅展则是玩弄人心与节奏的大师:他看人奇准,不管和路人还是和黑客组织打交道中都能把握住节奏,游刃有余;他总是能说出她心中想说却还没说的话,就连停顿也恰到好处地拿住了她内心复杂的空白;他深谙谈判中的反向审讯,各种忽悠起对手来连李竺都差点相信。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他们走的是一条不归之路,在这条小路上,要不停的改变,才能保证自己能够往前走,任由自己被重新雕塑。这种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刺激,一次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成就感,死里逃生后忍不住想傻笑,生命在一瞬间似乎攀上高峰,浓烈到让人上瘾。在这个过程中,李竺偶尔会有迷惘,这个U盘到底值不值得他们用生命去传送,为何不干脆放弃然后回到原来庸常的生活里,人在这个社会里,总要抓住点什么,如果死了一切就都没有了;傅展则是指明灯一般的坚定,他洞彻她的犹疑,紧握她的肩膀:我们一定能一起回去。

在傅展的影响下,李竺也在慢慢地蜕变:从前也算是社会精英的她从不关心这些国际问题,而今她前途未卜,能否活到明天都是未知数,才知道什么叫家国天下,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居然有人仍在那样生活。饥饿又无知,无知得甚至不知道该为自己难过,而决定这一切的并非是个人努力,仅仅是因为简简单单的国籍区别。

这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旅途,两人的足迹横跨半个世界踏遍亚欧非三大洲: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机场开始,恰纳卡莱传说之城特洛伊,到著名的东方列车专列,威尼斯水城,再到法国巴黎,穿过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然后跨过地中海到非洲,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开罗的金字塔, 阿斯旺的阿布辛贝神庙,最后到北苏丹的撒哈拉沙漠,再穿越太平洋经马六甲海峡回到中国。

每到一处,作者都对当地的历史和人文景点进行做出一番别开生面的介绍,言语老道,用词犀利,所有的景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有从旅游者的角度,然而更多是超出旅游者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开的发展,文化文明的进化,探讨古今,或对人性的思考。每一处景点也都与剧情发展和推动息息相关。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尴尬,就是永远停滞在过去和历史中,除开旅游景点的光鲜亮丽,很多地方是脏乱破旧,没有未来。

最直白地莫过于直接把威尼斯与上海的周庄相比,调侃“中国游客的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朋友圈高格逼的照片,拒绝承认这其中的高额代价。不得不说,作者的评价虽然犀利但是很中肯,自非洲难民潮以来经过多次暴动冲击的欧洲,已经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安定优雅的欧洲,虽然对那些经典艺术品和建筑还是心向往之,但是欧洲做为旅游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了。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各地的风俗民情也略见一斑;然而,作者笔下更多的是,带领我们去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交易护照的黑市,看土耳其人称兄道弟做生意;看巴黎歌剧院对面的乞丐组织,街道上最古老的程控电话,巴黎全世界最宽阔高大的下水道系统的过去和现在,巴黎第四区的偷车团伙作案;开罗死人城的地下窑洞,攀在铁丝网上把游人当猎物的衣不蔽体的孩子们。这种不同寻常游客的视野,让人不由自主地跟女主同感:觉得仿佛世界的花苞像是在面前又绽放了一层,有了一种寻常游客没有的优越感,像是比他们更看破了一层生命的奥秘。比如土耳其境内管制严格,每个路口都登记护照,可是记在小本子上,不上电脑;埃及海关的官员看见护照下的美金不动神色,收贿动作如日常便饭,即使没有签证也放行;东方快车上的服务员对贵客的卑躬屈膝,跟警察的敷衍了事;开罗的警察对外国人热情,转头就厉声呵斥当地人。

文中他们每到一地所接触到的不同的人,都是当地某类人群的折射,反映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每个人物都塑造的活灵活现,相当有代表性:比如土耳其旅游街小店的伙计哈米德;意大利米兰八卦的爱情脑gay化妆师乔瓦尼;罗马难民营的叙利亚老妇人法蒂玛。

其中土耳其小伙子哈米德是他们逃亡中接触的第一人,也是描写最多的一个路人,作者从方方面面地描述李竺对他的观察,琢磨他,他俩的对话,他怕他们杀了他,主动介绍名字,这里作者是如此的直白--动物总是在起了名字以后就舍不得杀了,他被傅展招降后啰里啰唆地各种讨好,他喝茶,他抽烟,他的出身农村,他的导游梦,他向往的木马,他的黄色衬衫,他的廉价香水,甚至他的黄色皮鞋和PU腰带,都细细地描写,一个有点机灵有点小聪明有点冒险精神又有点怂没文化又渴望新生活还会自学英文想当导游摆脱穷困的乡下小子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之所以不吝笔墨地描写他,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因他们俩而死的人,虽然不是直接地被他俩杀死,但是却因为他俩而丧命,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李竺一直犹豫不忍心杀的人就一眨眼之间变成了尸体,这也激起了她的热血,让她拿起了枪绝地反击,第一次杀人。之后的每次死人,哈米德死去的血腥场面就浮现在她脑海。这一枪爆头,显露出了神枪手的天赋,也震撼了傅展,让他意识到: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看她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她了。这段细节的描写真实又残酷,即使是最有演技的演员也很难演绎出那种感觉。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苏丹部落武装组织的首领,劳勃,他受过西方高等教育,英语熟练,装扮体面,可是极度仇视外国人,因为他有知识,他深知国家战乱的罪魁祸首,他如推心置腹般轻言轻语地对美国人的种种控诉,让人震惊,毛骨悚然,看到美国人用宝贵的淡水浇灌草地,而苏丹每天都有人渴死,苏丹留学生在夜里偷偷地哭,把仇恨埋在心底,回到了祖国,每一天都牢记。李竺与劳勃的对峙,虽然最终还是让他倾斜了中国一方,可是在劳勃心里,对“像苍蝇一样追逐石油来的外国人”,“那些拨开祖国的皮啜饮石油的外国人”的恨,不会消失。

这还是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游记,从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还有意大利罗马的万神殿,但作者描写每个景点和历史典故,都是和故事情节息息相关的。比如,写西斯廷教堂《创世纪》,乃是引申出来罗马的难民营,米开朗基罗的画作里的地狱似乎有部分已在罗马实现,难民营和《最后的审判》里魔鬼世界的景象是如此的相似;不屈的米开朗基罗,也只能几年如一日地仰头画着他不屑的壁画,而这世界鬼魅魍魉横行,他本人到最后也只是一张满是痛苦的扭曲人皮。

欧洲,是天堂还是地狱,每个人心里自有不同的评价;在游人眼里,这里是欧洲艺术和文化还有购物的天堂,在叙利亚难民的眼里,却不一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马的难民营就在万神殿附近,可是离神再近,也无法消除难民营骨子里的绝望。原本在叙利亚是大学教授的女儿法蒂玛,她的悲惨经历,她的痛诉,她的麻木,虽然背井离乡来到乐土,但是谁成想难民营就是终点,没有希望。

“我们想要的只是好好生活,我们本来只是好好生活。” 这么质朴的愿望,失去了安定的国家,就只能是奢望。当社会失去秩序,失去人性,如那些能走到意大利的叙利亚难民一般,要么足够有钱,要么足够邪恶,才能活下来。

文中触及了许多颇为争议的严肃话题,新秩序的统治权是网络还是现实,国家利益还是集团利益,欧洲的退步与生育率降低,非洲难民与欧洲国家的矛盾,美国与石油地区国家的争端,垃圾回收与国际倒卖,宗教信仰与现代人的自我认知,智能手机与非洲奴隶的血汗,美国人奢侈的生活方式与非洲的种族屠杀,所有这些的话题都不是凭空的为了讨论而讨论,一方面是作者的心声,一方面是为推进剧情,更多的则是加深两个角色之间的互相了解,体现他们在思想上,精神层面上,是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而整个故事一直没有明说那个让他们出生入死的U盘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留有悬念,如同电影艺术中的麦高芬,它只是一个载体,也许就承载了改变这一切的密码。

关于中国,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地位,从19世纪到现在,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埃及,或者是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各种敌对,中国对全世界工业体系的冲击,都分析的一针见血,引人深思,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对当地人来说,到底是生意是希望,还是掠夺是剥削,仁者见仁。

文章关于国人的精神描写,也是很让人震撼引人深思:走遍世界,才发现中国的不同,中国,有着其他国家所缺少的东西,那就是希望,中国正比所有国家更接近未来。

同样是文明古国,埃及有着4000年的历史,开罗号称是埃及的琥珀,“琥珀”,上古时代的东西保存的完好无缺,可是,却再也不会动了,凝固在那个时代。如今的埃及,和过去相比,真的是令人唏嘘。

“文明也好,人其实也一样,都得活着才好,死了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为了活下去,文明得用尽一切阴谋诡计,四千年前的战争很野蛮,但其实游戏规则从来没变,在地球这个游戏场上,文明们尔虞我诈,求的不也就是彼此的延续。”

文中对U盘的传送者一方也就是黑客组织的描写也是可圈可点的,盗火者的名字起的非常妥帖,信息自由的使徒,如普罗米修斯一般有着改变世界的信条,互联网上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世界统治权,塑造新世纪的秩序,黑客组织所追求的正义,在他们的几个代表身上有不同的体现,施密特,安杰罗,还有能说八国语言包括中文的亚当,网络宅男或是传奇黑客,有说理想的也有谈利弊的,一个个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各有特色,很好的诠释了网络世界的复杂性,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而傅展在与黑客们的交锋中,也是应对自如,居然能从黑客手中骗到密码,简直又给他的无所不能加上了神秘滤镜。

作者的构思非常巧妙,让人拍案叫绝,惊险情节和感情戏交叉,张弛有度,往往是惊险过后就是两人死里逃生心有余悸的感情升华时刻,然后激情还未平息,下一个危险又悄悄降临,在绝望中总是能找到一线生机,或是另辟蹊径,把各种不可能变成现实。虽然预感这一定是一个HE的大结局,但还是忍不住为他俩的各种险境提心吊胆。

文中惊险刺激的片段一个接一个,最骇人的就是米兰大教堂广场那场刺杀,两人携手,在黑客的后勤支援下,十五分钟内连杀三人,业余对职业,无伤三杀,这段真的是惊险酷毙了;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应的是,这一事件居然轻易就被定义为意大利黑手党火拼凶案。

当然,最厉害的高潮情节也是最有戏剧化的,就在死河谷之最后决战,这也是特别戳到我的一个情景,傅展真的去而复返,回来救美:有一天我的意中人会身穿金甲圣衣, 脚踏七彩祥云……

最后的结局是十分令人满意,既点题“同生自然要同归”,又有点开放式,给读者留下期待遐想的空间。

熬夜看完整个故事,良久之后仍然不能平静,剧中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场景,人物形象,还在脑海中徘徊,于国于家,于感情,那么多的感想,那么多的共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写下来,分享给大家。这是一篇多角度极其有深度的现实向好文,堪称公路文的经典,绝对值得收藏!

文中唯一的一个bug 是提到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的罗布泊,是在中国新疆,不在撒哈拉沙漠。

所评书籍:《同生》作者:御井烹香

阅读提示:在线看正版小说请关注公众号:小芭推书!芭莳圈不提供资源,请大家支持正版!PS:近期盗版猖獗,芭莳圈原创书评和书单,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若强盗行径,天地宇宙可鉴,视违规转载方(+胡乱攻击方)默认将这辈子的所有好运归芭莳圈站长所有!

原文链接:https://www.basequan.com/7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