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莳圈扫文组 凯旋 9.2分 推荐)堪称钢琴界的《黑暗荣耀》,黑天鹅的复仇记,也是一篇琴童血泪史,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全世界每年卖出四十万台钢琴,中国家庭占了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更多购买二手琴的,可是真正成名的中国钢琴家却寥寥无几……问题出在哪里?这篇文章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扯掉大幕,揭开了光鲜亮丽的古典音乐背后的千疮百孔。

世人所瞩目的只有天才,第一类或者第二类,凤毛麟角;而大多数琴童则泯灭在千军万马中。

这个故事里主要讲两个“天才”女孩的故事。

女主余颂,普通人家出身,被她的老师断言堪堪可成为二流的天才,靠着不折不挠的性格,最终在钢琴世界闯出了一条星路。

另外一个女孩虞诗音,年少成名,独立特行,世人眼中第一类的天才,可是到文章最后她母亲追忆她年少的经历,我们才发现,即使天才如她,也是建立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之上。所谓天才,意味着是把别人花在其他事情上的心思全部花在钢琴这一件事情上。

人,各有天命。虞诗音豁达乐观,从小就被天才的光环笼罩,演奏风格热情洋溢,日常个性粗心大意,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而生。余颂则阴郁自怜,专注于最传统的演奏技巧,擅长表达细密的哀情。两个女孩性格迥异,在职业钢琴演奏的单行道上狭路相逢,却神奇地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甚至职业伙伴。

而男主安思雨,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设,他与女主余颂的情谊居然来自一篇小学作文,她称他是“我最钦佩的人”,因为“他虽然一样是小孩子,却有着大人都比不上的坚持”。他如小太阳一般,执着于改变这个世界,为他所爱的人,去声讨古典音乐的陋习。

少年时代的他与她,好像来自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安思雨的家庭幸福,他的善意,带着蛮荒而旷远的激情,让她无从招架。他父母毫无保留地爱着子女,他又无所顾忌地照顾着她。可是这种毫无回报的感情困扰着她,她习惯的感情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别有所图的。唯有安思雨不同:“他是天边莫名飘来的一片云,从此只悬在她头顶,为她遮蔽烈日酷暑。”

少女余颂带着些许卑微,战战兢兢地承受着他的关爱,却总是难免有一丝的嫉妒,甚至酝酿出一丝不可理喻的恨。卑微的女孩,无法回报他赤诚的感情,只有一曲勃拉姆斯,深情而压抑克制而无望的爱,永远无法说出口。。。看到这里,联想到勃拉姆斯那段古典音乐史上最传奇的暗恋故事,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还不禁想到最近看到对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的注解----世间最大的深情是无法说出口的,同样是寄情于音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李宗盛那首老歌,我最喜欢的还是娃娃的版本,年轻羞涩的声音,如歌如泣,至今听到还会心悸的那一句,“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

作者也是个奇葩,把演绎古典音乐的钢琴演奏家间的明争暗斗写出了金庸的武侠风,如高手争锋对决正邪难辨。写余颂在琴声中迅速衰老,两百年前作曲家的忧郁让她憔悴,仿佛见到白发魔女为情所困,一夜白头。钢琴史上最著名最凄美的三角恋,为她这段无望的感情给了最佳的注脚。

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余颂参加的两场国际大赛。每一次比赛都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给人一种好似武侠高手华山论剑的感觉。一个个大师的曲目好像是各大门派的武功秘籍,各国选手各有千秋,高手过招,不见血光却杀人无形。

第一场是余颂初出茅庐,崭露头角,虞诗音因母亲生病而退赛,却耍了个花枪,脱离乐谱自由发挥,虽败尤荣,引起业界的注意;余颂则是发着四十度的高烧,面对强大到不可能战胜的对手,顶着巨大的压力,拼着得肺炎的危险。

余颂决定继续比赛而说的那番话,来自一个女孩内心深处最后的倔强:

“我不会退出比赛。。。我要为她们(女选手)争口气,我会进决赛的。就算真的会得肺炎,我也要比完全程。”

余颂的内心独白让我的耳边想起《孤勇者》的歌声,去吧!战吧!

“她上场是个错误吗?不重要。错也是对,就算是她生来是二流角色,是父母的悔恨,是不得志的常人。她也要在聚光灯下,画一个硕大的叉。至少在这一首曲子的时间里,所有人只能看向她。”

古典音乐界一切都讲究传统,男尊女卑的传统。钢琴是给男人的乐器,修长的手指和强壮的臂力还要有持久的体力,才能弹奏出澎湃激昂的乐章。

可是这个故事是给所有女孩子的故事,这世界有太多不公平,太多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就是需要有这样一些普通人,去打破它,去创造那个奇迹。

职业钢琴赛是如此残酷,拼的就是年少成名,年轻时不出头就没有出路。又想到流行乐坛的各种选秀,短短几个月,就能包装出闪亮的新星,收获无数的尖叫,而古典音乐则是一生的拼搏,甚至几代人的挣扎,也难有出头之日。现代社会,如此崇尚快节奏,浮躁的心灵,各种快餐文化,昙花一现,哪里还有经典,如今的流行歌曲,流量明星,百年之后能够被人们记得的能有几个。

一个钢琴国际大赛,看出武侠小说华山论剑的感觉,险峰凌绝顶,各种勾心斗角,一个不小心就跌下山崖粉身碎骨。。。

对余颂的描写,写她外表羸弱,发烧烧的像鬼一样,坐在钢琴前却气质突变,如神附体。看余颂特意留下来装着系鞋带的场景,给对手的轻蔑微笑,你知道这个女孩在用心机,不择手段,却又为她的聪颖叫好,一无所有的她,病的一塌糊涂,不得不去利用全身的细胞去打败对手。

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如刀子,现实,残忍,一语中地,刀刀见血。。。古典音乐圈也是名利场,挨个人走独木桥,一旦掉下去摔得听不见响,只有幸存者享受荣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余颂以身体为代价拿到的比赛第三名,最后也不过是娱乐版面的一篇不到两千字的豆腐干文章。得奖又怎样,生活依旧,她依旧贫苦,依旧不起眼,走在大街上茫然不知出路。

她穷极一生,差点把命拼在钢琴上,也不过是为了有钱,能给她一副盔甲,躲在里面,无坚不摧,维系她的自尊。可是她成名后真有了钱却舍不得花,对自己极吝啬,物欲很低,童年时一切需要都被压制,成年后便也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好东西,家徒四壁,居然没有床直接睡在床垫上。

第二场钢琴比赛则更是描写的出离神奇,余颂是顶着手臂受伤的病痛,挚友自杀的噩耗压力,如灵魂出窍般演奏着,她人生一切关键的时刻都在弹勃拉姆斯。在赛场上世界仿佛静止,而她什么都不在乎,连手臂的疼痛都感觉不到。

职业钢琴家对比赛的态度也让人钦佩,尊重对手,尊重比赛。余颂的最大特点是永不放弃。继续比赛,最坏的结果就是输,可是不比赛,永远不会赢。在人生的路上,有多少时候我们坚持下来了,又有多少时候是我们自己放弃。

余颂与周表弟多年来的种种冲突,更像一场为捍卫师门而别开生面的江湖寻仇:挑战曲目是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演奏的同时把硬币放在手背上,掉下来则输;她挤兑他参加国际比赛,是为证明自己的能力,光明正大地打败他;她成名后对他明目张胆地排挤,赶尽杀绝,更多的则是为她的老师周修达复仇,如此不堪的人怎么可以取代她的老师!她懂人情世故,却有赤子之心,为了替老师报仇出气,以至于最后被推下楼梯摔坏了手,也不悔。

作者在描写严肃的古典音乐时,还不忘浪漫,如勃拉姆斯的爱情,电影《真假公主》里真正的公主忍不住咳嗽,和余颂做比,暗喻她的真正才能最终会被发掘。也时不时夹杂着幽默的笔触,像猫头鹰似的虞诗音,余颂自贬为下水道的老鼠,被围观弹琴如马戏团的猴子,貌似斗牛的黑装日本裁判等等,使得整篇故事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故事跨度十几年,描写的中国琴童之路,现实而残忍。古典音乐与传统中国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完美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师长为尊的绝对服从的文化,把打骂教育发挥到了极致,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钢琴家,还是摧毁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太多贫穷又好高骛远的年轻父母,积极培养孩子,又生怕浪费一分钱,于是锱铢必较,逼着孩子争回所有本钱。

因为穷,所以功利。因为功利,又变得更穷。

同是学习古典音乐的普通家庭,余颂和宁晓雪是鲜明的对比。余颂是背水一战险中求胜在乐坛有了一席之地,而更多的则是宁晓雪这样,平庸无所依仗,千军万马中做陪衬的而已,最后不得不做普通的一人,甚至以跳楼为结局。

生活中,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为什么就不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庸,多少父母企图把自己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延续,在许多的望子成龙,殷切期盼中,多少孩子不堪重负。

年少的余颂一度以为,她因为钢琴而被母亲殴打,被父亲抛弃,钢琴是导致她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想要放弃钢琴摆脱这一切,可是当她真的离家出走之后才明白,原来离开了钢琴,她更是身无长物,高考升学的道路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未来。她应该感谢钢琴没有放弃她,她只能握住钢琴这最后一根稻草,这是她摆脱穷困,摆脱卑微的人生,远离她的母亲,唯一的出路。

她人生最关键的人物,周修达。

余颂的钢琴老师,也是她的人生导师,周修达的一生,无疑是职业钢琴家最为悲剧的人生缩影,充满了壮烈的英雄主义:自幼饱受其父打压教育之害,从弹琴开始就没有快乐过,少年成名,却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嘎然而止。职业钢琴家是没有退路的人生,一旦退出就意味着被放弃被遗忘。

这个人第一次见她就拼命打击她,毒舌如刀,指责她的各种弱点,但实际上是她的伯乐,如师如父,有再造之恩,他断言她做二流天才也可以打开世界的大门;他主动找到她提出收她为徒,知道她家境困难还免费教学;他坦言“我教导你是为虎作伥的感情,就是利用你的青春和能力帮我完成心愿”。

大多数时候他严厉毒舌,但也有言辞恳切,温言细语的时候,契合了她幻想中一个理想父亲的模样;他在她发烧比赛的时候柔声劝慰她可以放弃,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他在她留学无望的时候,安慰她有时候好运气就像是堵车,只要一直不停下,总是能等到的。他调动自己所有人脉,用自己的半生积蓄送她去美国深造;他最后的祈祷不是为了他自己身体健康,而是为了他们两个人,能够实现两人的梦想。

两人在杜鹃花树下对话的场景,极具悲剧色彩,片片红色花瓣飘落,声泪俱下,周修达悬在半空中的手,余颂最后含泪的拥抱;他告诉她,你还年轻健康,不必走我的老路,却要她以后谢幕时还是要第一个想起我;她哭的像个孩子,求求你,不要死,不要抛弃我,等一等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一点都不知道。
 
她用老师的遗产读完的书,可是连他的葬礼她也不能去,因为会耽误上课;他最后孤独地死在一个很寒酸的出租屋,她留下那个出租屋的钥匙,挂在脖子上日日带着,就是为了提醒自己,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我的职业生涯不仅仅背负着我一个人的牺牲。”

安思雨与余颂之间的感情,无疑是本文最好看的地方。

安思雨对余颂的爱,年少开始而不自知。他陪她去比赛,看到那个圈子的压抑扭曲,只希望她放弃职业生涯,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可是余颂偷听到安思雨和母亲的对话,她以为的真相,原来自己只是他一件衣服而已。

这段感情因着错位的遗憾而更觉得弥足珍贵。曾经他春风得意时,完全不能理解余颂扭扭捏捏的做派,好像对他的感情躲避不及;他落魄之后才感同身受:“贫困潦倒的人,光是谋生就要全力以赴,感情就成了奢侈。”

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却毅然远赴美国去留学,机场里分别的决绝,含泪微笑转身,她坦言你就把我当个自私自利的人吧,要恨我也无所谓。他追到机场好像只是为了讨回那条项链,可是又忍不住对她的关心,叮嘱她咳嗽时多吃梨。

余颂留给他的借条,是债,是情,年少时无法承受的恩情,多年以后,依然无法一笔购销。当他把借条还给她时,不是要她留下,唯一的要求是要她善待自己,多为自己而活。大雨如注,泪眼滂沱,四目相对,都有挽留的心意,却也开不了口,只各自转身离开。这段看得我几乎窒息。。。悲伤的不能自已。。

小说对余颂的塑造非常成功,真实而饱满,没有把她写成爽文里的完美人设,而是更像韩剧《黑色荣耀》里那个丑小鸭化身复仇的黑天鹅。当年的房东儿子,欺负她们母女,扔了她的仓鼠;她成名后真的找到他,明火执杖地报仇雪恨。诗音死后,余颂更是完全黑化,性格激进,誓要拿仇人的事业给师友殉葬,“我与你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报仇那段写的非常精彩,如现实主义电影一般的桥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她善于沉默着忍耐不幸,平静地接受委屈,外表看起来像脆弱柔顺,苍白的面颊一如雨中的茉莉花瓣,习惯用驯服的姿态掩饰清高,对好运又有一丝受宠若惊的怀疑。实则有心机有韧性,最擅长的就是等待和坚持。

她有着不为人知的性格缺陷,支撑她前行的并非理想,而是“隐忍的怒气与阴郁的野心”。她永不言退,放弃去日本留学过安稳生活的机会,就是不甘心,就是想赢。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比谁差,哪怕迫于形势低头,暗地里也从未服气。
  
余颂深知自己的不堪,不怕让爱人看清她的底色:“钢琴是高贵的乐器。我弹钢琴,但不代表我是个高贵的人。” 却转身不让他看见眼中含泪。

余颂的人生很累,也很可悲,天生不会享福,在自虐中才能安心,她始终摆脱不了骨子里的那点自卑,旁人最轻微的一点暗示她都觉得是轻视。永远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永远在为别人而活。她知道这样不对,但改不了,因为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孩子才能被爱,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都有附加条件”。

“比起辛苦,我更害怕失去,我怕自己一放松,就会失去一切,稍微慢一步就会被人赶上”。字字如警钟,敲在人心上,扣人心弦。

特别是得奖成名以后,余颂像诗音附体,变成另外一个人,冷漠孤僻,居高临下,仿佛什么也不在乎,到处挑战,刻意迁怒所有同行以发泄痛苦;虽华服珠宝,云鬓楚腰,却像具艳尸,连母亲都认不出来,她也不认自己的母亲,当众给她尴尬。

文章中余颂对人生意义的疑惑,也引人共鸣。以前是她妈安排她的人生,然后是老师,后来是挚友,终于轮到她自己决定,她则完全没有主意。原来人完全为自己而活,是一件很要天赋的事。。。我们每个人真的知道要怎么为自己而活吗,所以要感谢我们有家人和孩子可以寄托,养家糊口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从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在当今流行的各种系统无限流中,这简直是一股清流。文中提到的各种乐曲风格的点评都非常精准,外行人最爱的炫技曲《野蜂飞舞》,拉二璀璨夺目的孤独,拉三被成为“大象之作”,《哥德堡变奏曲》音乐如水,巴赫《十二平均律》 的平和与自我,都对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境变迁起到了渲染作用,甚至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也确有其名,地点,规则,都真实讲究;连音乐厅竣工请民工来弹琴也取材于真实新闻。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细节方面的描写,比如出现了多次的手套,代表温暖,长情。年少时她唯一接受的礼物就是他给的手套,带着他的温暖,她一直戴着,缝缝补补,重逢时他认出来了,却装得像是没认出来,还故意刺她。写他送的生日礼物又是一副新的手套。

比如系着蓝色丝带的昂贵牛奶,雨中送来,包裹在外套里,还保持着温度,是他对迷路的歉意,可是却遭到冷淡的回报,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发现她还收藏着那几个牛奶瓶,不禁心存甜蜜。

有个小小的bug,当年安思雨送给余颂的那个绿色钻石项链,又赶到机场要回来,赌气分手时又邮寄给了余颂,可是最后面俩个人和好时他又从口袋里拿出来又送了一次,难不成项链会分身。

成年后两人重逢后那段旧情难了写的非常好看!不约而同地近乡情怯,不敢声张,他生她的闷气,她以为他的身边早有了新欢,互相吃醋,彼此试探,旧情难了难道是什么传染病,两个人都手抖地厉害,互相抓包,又忍不住互相靠近,最后变成暧昧的四手联弹;后来安思雨死皮赖脸搬入余颂家的那段,简直是搞笑又可爱,还有烛光下的凝视,围巾下偷偷一吻,都让人不自觉露出姨母笑。

余颂和虞诗音的友情,余颂和安思雨的爱情,都是年少相识,一路携手相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友情和爱情一样,因着时机和缘分,都到达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两个女孩年少相交相知,从年少初见时奇怪的眼缘,到彼此在钢琴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生活上的交融,还有情感上的纠葛,成长的烦恼,两个女孩,英雄般惺惺相惜,如高山流水之相伴。她甘心当她的绿叶,容忍她的各种怪脾气,尽管虞诗音总是能轻易得到她想要的一切,余颂也从未想过与她争抢,甚至想把自己的爱情让给她。她俩有些畸形的友情,特别是虞试音对余颂的独占欲,其实是怕失去。而虞诗音则不惜以死明志,甚至把自己的死发挥到最大影响,来激励她!

孤独的天才虞诗音,从小到大被周围的人纵容的,可是失去了钢琴演奏的能力,即便是拥有了庸俗观念里一个女人的全部幸福,但却不是她所想要的。世人的眼光将她囚禁在那个框子里,似乎天才就应该是她那种年少成名不通世故的样子,而她自己则感觉自己只不过是个 “容器”而已,装着名为天赋的水。

虞诗音的命运,之所以被周修达第一次见面时就一语中的,因为他俩是同一类人。“你注定要过一种更危险的生活。因为最轻松的路,才最让人迷茫。”原来,天才也不过是观赏动物,当你得意时,四面八方的人就像是强风把你托举在天上。可是现在风停了,你沉重地砸在地上。

虞诗音的悲剧,是又一个天妒英才,钢琴是她的一切,所以她死也要拉着余颂站在自己这边,男人影响你弹琴。她给余颂留下两封信,可谓是用心良苦: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并且追求伟大。艺术的道理原本就是痛苦之路。你可以更痛苦,然后更光辉;甚至要她为了事业,不要和安思雨在一起。

文中描写他们三个人一起的故事,非常地戏剧性,带着些搞笑,三个人的生日聚会,三个人的烛光晚餐,三个人去看电影。。。安思雨称自己是余颂的男朋友,虞诗音是她的女朋友,“余颂现在发达了,情人越多越气派”。虞诗音故意设计,让余颂和安思雨有嫌隙,仿佛两女争一男,其实不是,与其说是她想夺得余颂的男友,还不如说是她想独占余颂的关爱。职业钢琴家的人生太寂寞,世人眼中她似乎拥有一切财富和名誉,但她内心还是孤寂无助的。

余颂夹在两人中间左右为难,其实不仅仅是在友情和爱情之间摇摆,而是对未来之路的彷徨,是从此奔赴职业钢琴家辉煌却孤独的人生,还是回归平凡和宁静的生活。她做出了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余颂会选虞诗音,倒不是友情比爱情更高贵,而是安思雨太健康了,生活里缺一个她也无伤大雅,虞诗音却真的离不开她。

除了让人感动的爱情,令人窒息的友情,文章中还有无奈复杂的亲情,尤其是母女之情。

余颂的母亲,可悲,保守,卑微,爱占小便宜。她有着许多传统家长的最大的劣根,就是自以为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招牌,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她想要别人的尊重又不愿意自己努力,整天做梦不劳而获又舍不得放弃蝇头小利。培养女儿是因为她奇货可居,可以跟别人攀比炫耀。

可是她却完全不顾忌女儿的内心感受,余颂的手指因她而受伤影响表演,她却没有一句道歉;余颂对白煮蛋的憎恶,是日积月累地对母亲指手画脚的恨。

自从她第一次得奖回国后,母亲对她的态度就有了大转弯,不再打骂,变得客气起来,但是两人对未来的路产生巨大的分歧,短视又自私的母亲想要半途而废;可她却已经背负着母亲的梦走了太久,无力再从钢琴家的迷梦中醒来。

三对母女关系的前后对比,更是让人唏嘘,母亲和女儿的关系,是真爱,还是扭曲,虽然最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和解,但是以不同方式地离开,病死,自杀而死,都莫过于悔不当初。

宁家母女:年轻时宁母是知识分子,高人一等,老是拿女儿和余颂攀比,逼得女儿跳楼致残,母女关系从此变得畸形,女儿以折磨母亲为乐,从母亲身上榨取生命的活力。

虞家母女:宁静祥和的家庭氛围,如朋友一般相处的母女,是余颂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虞诗音会为了母亲而放弃决定命运的钢琴大赛,而她的母亲则会为了女儿的身体隐瞒了她的病情,对她来说,只想要个健康孩子,而不想做早逝天才的母亲。

余家母女:相依为命多年,女儿成名后还是被迫恩断义绝,余颂是如此厌恶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愿与她相认。她恨母亲当年对她的虐打和强硬,更恨她后来对前夫的让步,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即使最后两人都尝试和解,也是于事无补溃,因为有些伤害永远不可逆转。

余颂到最后不得不承认,她的人生“一向是拆东补西的生活,用友情填补亲情,再用爱情偿还友情,终于到了缝补不下去,一无所有的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安思雨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他的母亲可以说是比这三个女孩的母亲都更成功。她过惯富太太的体面生活,也能在丈夫欠债逃跑后放下身段去超市打工;她不会抱怨儿子打碎牛奶瓶,而是会庆幸还剩半瓶牛奶可以喝;即使被前夫抛弃,也平静地退出那段婚姻。正如那句话所说,性格稳定的母亲是最好的人生导师。所以安思雨会总是充满阳光,哪怕破产都不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还是会有人等着我回家,全心全意爱着我。

因有了安思雨这个特别的男主,让这个故事特别的好看。别的男主是霸道总裁,我们这个男主安思雨昵称是“奶油菠萝包”;别的男主是人见人爱,安思雨是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做“电灯泡”;别的男主是拿自己的卡给女主买买买,安思雨是拿女主的卡给女主买买买;别的男主表白是给钻戒,安思雨的表白是,不能把心挖出来给你,就给你一份保单吧。。。

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女人是水做的那句话,我就没见过这么爱哭的男主!看安思雨,一次又一次为余颂哭,余颂一弹勃拉姆斯,他就哭;余颂离开他哭,余颂表白他也哭;两行眼泪在脸上;趴在方向盘上哭;低着头,一滴泪直接落在她脸上;拿手背蹭掉些眼泪。。。在作者生动地描写下,各种落泪的小细节,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娘,反而为他的深情所打动,为他们的感情所唏嘘,真的很让人感同身受。

安总还有个特点是能伸能屈,爱情也是,生意上也是,智取白总,言归于好那段也是男人魅力的高光,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伙人,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安思雨的性格阳光,从不逃避,永远选择直面而上。他战胜了命运的威逼,债主的冷眼,亲友的疏远,由奢入俭的残酷,但却依旧无法战胜自己的心,那颗心飘荡在多年前的日本,余颂在上台前对他说,你要听我弹琴,那首勃拉姆斯是献给你的。

余颂一直对安思雨有许多羡慕,他的和睦家庭,他的天生乐观,最羡慕的是他的真实,他总是能那么直接地,坦坦荡荡地表达自己。而她自己,一直想成就伟大的音乐事业,可是却缺少爱的教育,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是他一次又一次陪在她身边,教会了她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忘掉过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爱,就是重蹈覆辙。。。余颂爱安思雨,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推开;安思雨爱余颂,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回到她身边;余颂的母亲爱她,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讨好她接近她,白煮蛋也是她的爱;余颂爱她的母亲,所以她一次次对她失望,又一次次原谅她。

与安思雨的无私的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称不上男配的穆信对虞诗音的感情,他的各种虚张声势的追求,其实是看中了虞诗音作为钢琴家的商业价值,与其说是找人结婚,还不如说是找个最有价值的女孩来投注。

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老一辈女钢琴家洪涛,虽出场不多,但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她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她追求的信条是上善若水。她的演奏震惊了余颂,她的话却更让余颂毛骨悚然,山外有山,她惊觉自己的渺小和自大,更无法理解洪涛崇尚的“音乐与生活构成一个整体”。她自觉在技巧上无懈可击,可距离一流的演奏到底还差了什么?

安思雨和洪涛是一类人,平和如水,顺应天命,顺应地势而动,既能蜿蜒向下,也能澎湃而去。

虞诗音则是火,烈火灼烧,燃尽一切。她看似随心所欲,其实燃烧的是自己,再去点燃别人,一生追求轰轰烈烈,如烟花般绚烂,哪怕只有一瞬。

而余颂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她得奖之后名誉金钱纷纷而来,而她自己则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最后在教民工弹琴的经历中,才恍然顿悟:她不是火也不是水,她的心,太沉重,太压抑,像是脚下踩的大地。她就是人间的尘土,无需把自己与其他泥土隔绝开。

“我要像脚下的大地一样稳定,春来秋往,枯木也能再生。”

故事最后的那几段话真是振聋发聩,让人深省:

“谁不是普通人?非凡与平凡的界限到底是如何区分的?虞诗音是天才,洪涛是大师,可她们一样会生老病死。钢琴家不是普通人吗?音乐到底是给谁听的?

天才被仰望,天才被隔离,天才被追随,天才要殉道。但她不是天才,她只是二流天才。天才与常人间从没有过真正的界限。

笼子里的天才,泥土里的凡人,年轻的琴童一代代的老去,献祭了鲜亮的青春。最后尘归尘,土推土,不过是谱子再翻过一页。”

本文的叙事和旁白都相当地精彩,故事情节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人物的刨析也是非常到位,人物对话或灵动有趣,或朴实而有深意。作者对人生现实的感悟,对古典音乐的诠释,都给人带来无比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心灵触动,可见作者的确在用心,讲故事。

文中一条侧线,就是周父虐待琴童的官司,那么多琴童受害,可是站出来诉讼的是安思雨这个圈外人,他费劲周折地打官司,是想改变人们的想法,改变古典音乐教育圈子的弊端,可是结果完全变成了无用功。他想改变像余颂这样的人命运,可是却被余颂的成功得奖完全打脸。现实是最大的讽刺:所有人都羡慕余颂,她的胜利是最沁人心脾的一类,招致一种幻觉,好像人人可以模仿:寒门子弟只要自强不息,刻苦努力,就能出人头地,她几乎成了一种信仰,变成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榜样。

又想到最近国际上风头正劲的“中国魔女”钢琴演奏家王羽佳,一晚四个多小时的拉赫曼尼諾夫五部曲,号称钢琴马拉松,让指挥家当场下跪五体投地,掌声的背后无人在意,她是否也有过彷徨的时候,如郎朗小时候也有弹不下去想跳楼的时候。。。

写的是琴童的故事,其实也是普通人的人生。音乐是传承。从周老师到余颂,从虞诗音到宁表妹,代代相传的是经验,也有痛苦。。。还有真心。

所评书籍:《二流天才论》作者:陆雾

阅读提示:芭莳圈是出于爱好创办的书评网站,愿为天下爱书人淘遍天下好文!也可以关注公众号“芭莳圈”,每天都有最新推文! 网站运营不易,芭莳圈还请到访的书友们能够动动手指,点点页面的广告,助力网站的持续稳定运营,鼓励小懒坚持下去,谢谢!

原文链接:https://www.basequan.com/8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