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莳圈扫文组 林深见鹿 8.4分 推荐)前后相隔五年,作案10起,连杀11人……从1998年到现在,悬案至今未破。无疑是一盆盆泼在警方头上又冷又脏的水。而就在2018年的一桩杀人案之后,时隔许久的杀人凶手竟然主动自首,而原因竟是……

凶刃均含有白银,从1998年贯穿至2018年,看似一个杀人凶手的再度作案,实则是新的杀人凶手出现。当年的杀人凶手已经老去,而年轻白银凶手的出现,则与已经老去的凶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警官线,一条是凶手的回忆和独白。

整篇文围绕着犯罪心理,因此不仅以犯罪者的视角揭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杀人动机,警官也着重通过揣摩犯罪者的心理画像来锁定凶手,证据链完整在揣测犯罪心理方面显得无足轻重。

除了凶手以外,有三个重要人物,犯罪心理专家许畅、案件主理人刘余川、小民警阮益达。其中,许畅和刘余川一条官方线,阮益达一条民间走访线。三人走的都是犯罪心理风。阮益达和他的好兄弟,以坊间传闻为线索,以老百姓的身份去了解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并和嫌疑人有好几次约饭交谈,阮益达立功心切,通过自己的猜测和行动,不惜以身犯险,被凶手绑架,也要将此人锁定,捉拿归案。拥有乐天派和狗屎运双重金手指的他,最终成功了。个人认为,阮益达线要比主角刘余川和许畅更有可看性。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入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厂区的变迁,以及一个被淘汰掉的劳动模范无所适从的心境。

他乐于助人,功劳只给别人,从不为自己。他热爱文艺,厂区活动他办得有声有色。可随着企业的改革,这些脱离核心技术的职位和活动也随之取消,他从一个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普通人。而他的一腔热情,也随着老厂区的翻新,逐渐被掩埋在岁月的废墟里。

在家庭中,他从全家经济地位最高的人,变成了一个闲人,媳妇没文化,却比他挣得多,这对于一个自视甚高的文化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可他既享受着勤劳致富的媳妇提供给他的优渥物质生活,每年换新的手机,家中频繁购置的大彩电……却又鄙视媳妇的大字不识一个。他这种人无疑是极端自恋的,既享受媳妇对自己的崇拜,又唾弃媳妇的没文化就是低人一等。家务他从来不干,媳妇也不让他干,他每天只是喝茶看报,可他心中的那份对过去美好的执著,以及如今自身境遇的落差,像千牛万马在心中奔腾,催促着他去杀人泄愤。

他无疑是变态和自私的。而之后几年,他之所以停止杀人,也是因为家中老大有出息,打小学习优异,长大后,顺利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有地位有文化,这是他心中蓝图的实现,正如那些光辉的旧厂区岁月,他一遍遍翻看的,爱不释手的旧厂区年册,都是他个人意志的化身。若那些记录着他策划的各种活动的年册不再了,他整个人也就丧失了活力。年册仿佛就是他的一生。

另一个人,是一个自高中开始有暗恋对象的男生,他为了接近喜欢的人,放弃最擅长的理科,选文科学习,也因此与北京的大学失之交臂,而他心中的白月光,则顺利到达北京。这从此便成为他内心的一根刺。他大一开始准备考研,为的就是能去北京。可他心中的白月光,却对他从不在意,因为他将这份心意埋得太深,白月光毫无所觉。他是极端自私的,选择将这种心中痛埋进心里,压抑着,最终变成耳畔挥之不去的海浪声,这也是催促诱惑他去杀人的魔音。他成了第二个白银凶手。

这两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心理变态。有家室,有很好的工作,是别人眼中的正常人,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极端自私自恋,一旦压抑不住心中的情绪,便会选择杀人泄愤。

果然人还是要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他们乍一看都是正常人,只因“情绪”二字,毁了终生。

所评书籍:《凶刃》作者:站着走路的狗

阅读提示:芭莳圈是出于爱好创办的书评网站,愿为天下爱书人淘遍天下好文!
关注公众号“芭莳圈”,及时获取最新最全推文!
网站运营不易,
芭莳圈还请到访的书友们能够动动手指,点点页面的广告,助力网站的持续稳定运营,鼓励小懒坚持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