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莳圈扫文组 Brynhild 9.7分 推荐)长篇历史小说,分《大医·破晓篇》《大医·日出篇》两本,时间从20世纪初横跨至20世纪中叶,以三位红十字会医生为主角,通过描写一群医务工作者、记者、革命者、保守派、普通百姓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故事纠葛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揭开了中国那段最悲惨、最动荡时代的一角。

三个主人公分别是孙希、方三响和姚英子。

全书开篇,三人均是十岁出头的少年少女:孙希来自广东,父母双亡,受大清驻英公使张德彝照顾,在伦敦公使馆里当跑腿;方三响生长于东北山沟沟一个小村里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唯一值得一提的也许只有他父亲是村长一事;姚英子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亲是著名的烟草大亨,家中资产哪怕在上海也是数一数二——原本永远也不会有交集的三个人,却在1904年,因为不同的原因,决定学医,又在6年后的1910年,因为不同的原因,先后进入了位于上海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他们经历过灾疫的防治、参与过战地的救援、见证过英雄的殒落、感受过国民的苦难……

从清末变局到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马伯庸用细致考究的笔触描绘了这群被卷入20世纪上半叶动乱时局的医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读者可以听到这些真正践行生命至上的伟大医者在战火纷飞之中救亡图存的呐喊。

书里有许多情节都令人动容,比如在战地救援积劳成疾而最终因长时间收殓尸体染病去世的丹麦医生峨利生,比如明知道自己此去必死无疑也依然慷慨赴死的的同盟会革命军萧钟英,又比如创办女子中西医学院、誓要为女子在医届争得平等地位的张竹君校长……

而说回三个主人公,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挣扎,他们不是天生大医,他们一开始也会恐惧、会恼火、会任性、会不知所措,但他们没有逃避自己软弱,反而会通过反思不断去修正、不断去成长,马伯庸把这种成长完美融合在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用无数事的磨砺与人的影响,最后成功塑造出了以这三位为代表的、有血有肉、仁心济世的大医。

最后,用孙思邈在《千金方》的一段话作结尾吧,这其实也是本书为“大医”所作的深刻阐释:“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所评书籍:《大医》作者:马伯庸

阅读提示:芭莳圈是出于爱好创办的书评网站,愿为天下爱书人淘遍天下好文!也可以关注公众号“芭莳圈”,每天都有最新推文! 网站运营不易,芭莳圈还请到访的书友们能够动动手指,点点页面的广告,助力网站的持续稳定运营,鼓励小懒坚持下去,谢谢!

原文链接:https://www.basequan.com/85796.html